您的位置首页百科问答

谢赫的《画品》是一部怎样的著作?“六法”的内容是什么且对中国美术有什么影响?

谢赫的《画品》是一部怎样的著作?“六法”的内容是什么且对中国美术有什么影响?

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:

谢赫的《画品》是一部怎样的著作?“六法”的内容是什么且对中国美术有什么影响?

中国画的地基。

《画品》是一部关于作画的理论性典籍,是南朝时期谢赫所作。

画品为图画品评之意,内容有对画作的详细品评论述,是一部现存最完整最权威的理论著作。从南朝,隋唐宋元明清至今,历代画家美术理论家都把《画品》作为品评,鉴赏画作的评比标准。

《画品》中提出的”六法”理论,是关于画品最早的最全面的最深邃理论论述,所以后世画家,美术评论家,鉴赏家作为基本准则。

所谓”六法”,一,气韵生动,意思是如同人物姿态,气质优美,活龙活现。

二,骨法用笔,说的是风骨铮铮。《世说新语》说:”逸致风骨,清举也”

三,应物象形,是对所画之物的形态,结构,有所形象的体态表现。

四,随类賦彩,一些着色,通旉,图纯,婉转赋予色彩的类像。

五,经营位置,所谓经营不是经商营谋之意,原意是营造,建筑的意思,说的是整体筹划,安排,结构。经云:”位置经略,尤难比俦”。

六,传模移写,是说在临摹和转抄时的摹法仿真法则。

由于六法的品评标准和法则提出了一个完备合理和高深内涵精神,所以对后世影响极大而不衰。

历代画家和评论家皆惊叹不已,当朝《图画见闻志》记载:”最具稳定,涵括力也”。

唐代美术理论家张彦远在他的《历代名画记》更是极力推荐”六法”。

宋代画家郭若虛夸不绝口:”六法精论,万古不移。”

今人钱钟书先生的《管锥编》对”六法”的完备法则又阐述了新的见解,又把”六法”理论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。

谢谢邀请,我不懂画

谢谢你的提问。南齐画家和理论家谢赫是古代杰出的理论家,他在《画品录》中提出的“六法”与中国书法中的“永字八法”,成为影响深远的绘画书法理论。

中国的绘画,汉代还是一个启蒙时代。经过魏晋时代的发展,到了六朝,有了很大的发展,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有更好的理论指导,发展绘画。

《画品录》收录了汉代以来的画家,对他们的作品给予了详细的品评

那么,品评绘画作品,有没有依据,要不要一个衡量标准?

这就是摆在美术理论家面前的现实问题。

北齐的壁画绘画作品,颇有“气韵生动”之感。谢赫,第一次完整的提出了“六法”是衡量绘画艺术高下的基本依据。

这六个衡量绘画高下的标准是什么呢?

谢赫提出:

一气韵生动是也,二骨法用笔是也,三应物象形是也,四随类赋彩是也,五经营位置是也,六传移模写是也。关于谢赫的“六法”,从唐代美术理论家张彦远在《历代名画记》中就已经非常赞同。后世不断发挥“六法”的思想内涵,一直是中国画家的遵守的基本绘画理论。

那么,这六法都是什么意思呢

我们看看第一“气韵生动”的要求是什么呢?

绘画又如何做到?这个“气”是中国哲学的一个概念,主要指世界、物质的精神生命,就是生命的生命的意思。

唐代绢本绘画作品,韵的感觉都在线条设色之中了。绘画作品中有这种“气”,实质就是要画家画出事物的内在精神。

“韵”是有韵律有节制的问题。如果绘画作品恰到好处,节奏分明,那么,这幅画就有“韵”了。

谢赫的“气韵”这个概念,实际也是与诗歌艺术的精神是一致的

我国南北朝时代,也是律诗发展的一个这样时期,这一时期,学者对语言的四声,有了新的理论性的进步,诗歌要有韵律,这与绘画有“气韵”的精神是非常一致的。

我们今天,可能会说气韵,就是翰墨淋漓。

北齐绘画作品。不过,就南齐时代,中国画的水平与后来的唐代绘画,距离都很大,也没有发明出宣纸。

当时的绘画“纸张”,主要还是“绢素”,是老老实实的“工笔画”与写意画没有任何关系呢!

所以,谢赫也不可能离开绘画创造的现实成就,高谈阔论,他的“气韵”,只能在线条和设色是取胜。

不过,随着绘画理论和绘画材料,绘画技法的成熟,不同时代的“气韵生动”的“气韵”和生动,也是不一样的。

例如唐代以前的绘画,主要的线条,那么,唐代以后的绘画,墨的因素就大起来了。翰墨淋漓的绘画作品,成为“气韵生动”最好的例证。

第二“骨法用笔”

这也是影响中国绘画非常深远的一个审美原则。

骨法到底的什么意思?过去都是是绘画线条要有力,就像书法的笔画,要有“筋骨”一样。

但是,陈传席先生,引经据典地认为“骨法”是“人像”的意思,

这个意思有点不太好理解。他说,汉代以来,特别重视对人的“骨像”的审美,并且,已经参入了一些神秘的占卜学,骨法就是一个个不同“骨像”。绘画用笔,就是要有描绘“骨像”的能力,所以,叫“骨法用笔”。

我觉得这种“骨法用笔”有些牵强附会。

南北朝时代的人物画水平还是很低的,与100年之后的唐代绘画差距很大,恐怕当时描摹“骨像”,还不可想象。

骨法用笔,强调了笔法的重要。我们从唐代以来的理论实践看,都是这样,今天也是这样。绘画作品笔法没有“骨法”,那就不可能实现“气韵生动”的目标。

第三,“应物象形”是具体事物,要有具体的描绘技法问题。比如,画山水画,就与画人物画的线条不太一样,画翎毛动物,也不能像画山水画那样用笔。这就是“应物象形”的基础含义。这些要求,也构成了绘画基本规律性问题。

第四,“随类赋彩”也是一个基本规律,不如画松树,你不可能用红色。画白菜,不可能用绿色。

当然,“随类赋彩”问题,对中国画家来说,好像很早就有突破。例如,我们画竹子,既可以有黑色的墨,也可以用朱色的墨。这是一些个别特例,而基本上并没有违背“随类赋彩”这个基本规律。

现代绘画作品中的“气韵生动”,有赖于宣纸的特殊性能。第五,经营位置。这个也是一个基本规律,绘画一定要有透视和章法,这就是“经营位置”的基本意涵。

第六,“传移模写”,这个不一定是绘画的基本规律,但是,也是考察画家技能的一个方法。

大多数人的意见是,“传移模写”就是临摹,复制的技法。我就不多说了。

关于临摹是不是考察画家绘画能力的基本规律,我觉得就没有必要了。

一个高水平的画家,他的临摹能力就是比一般人要高。

但是,这不代表画家的创造性。画家的创造性,也不是因为临摹水平高低来决定的。

尽管,我们考察画家,对他的临摹能力,也确实的一个指标。

不过,我们把“传移模写”解释为写生能力,可能也就是一个基本规律了。

当代学者钱钟书先生对“六法”有一个自己的断句,他说,六法应该这样去读:

“一、气韵,生动是也;二、骨法,用笔是也;三、应物,象形是也;四、随类,赋彩是也;五、经营,位置是也;六、传移,模写是也。” 不过,我觉得,钱先生的这种解读,也没有什么新的突破点。尤其是第五“经营,位置是也”,第六,“传移,模写是也”好像有些别扭。比如,为什么“传移”是一个绘画要求呢?事实上,模写才是一个绘画要求,传移与模写就是同一个意思。

作者谢赫,南朝齐梁人,画家,绘画理论家。对中国绘画史的最重大贡献不是本人作品,而是对于通过其他二十七位画家的品评,提出了自己系统的中国画见解,成为中国第一部绘画理论著作,以至于后代画作成败皆以此作为衡量标尺。

在《画品》这部典籍中,作者提出“绘画育人”的观念,这在古代极为罕见,绘画艺术的目的是教化育人,有政治立场。对于如何鉴赏国画,在书中提出了“六法”,同时对于画作者,也提出了“六品”的等级划分标准。

《画品》,全称《古画品录》,南齐谢赫所著。是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的纲领性著作,也是标杆。其提出的“六法”在中国传统绘画的系统中是衡量绘画作品水平的标准。具体为:“一曰气韵生动,二曰骨法用笔,三曰应物象形,四曰随类赋彩,五曰经营位置,六曰传移模写。”《画品》开品画之先河,依“六法”,分六品,品鉴27位画家, 是为珍贵史料。宋郭若虚说:“历六法精论,万古不移”,诚所言不虚。

画品,古画品录是一部较为完整的画品评论作品,写为梁代,z7位画家进行评论,其影响力流传后世